电话:13210017380

【正真视光验光加工课程开班】眼镜的发展简史

发布:眼镜培训 来源:正真视光学院 浏览量: < 1040 时间:2019-10-21 18:00:02
   眼睛是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人们获得的外界信息大约有83%是靠眼睛来完成的,所以它是人类观察世界、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时也是世界上近视等屈光不正疾病患病率******的国家之一。据流行病学资料表示,近视眼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我国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在世界上位居第二,平均近视眼患病率为33.6%。视觉的敏锐与否对人们的劳动、学习和生活能力影响很大。因此,我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界上视觉保健需求量******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视觉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拥有明眸的双眼对于正跨入高质量现代化社会生活的中国人来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镜是智慧的象征”,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眼镜材料与工艺学是视光学的基础,至今她仍然是视觉保健的主角。下面介绍一下眼镜材料与工艺学的发展简史:
一、眼镜的起源
(一)眼镜的起源
   眼镜最早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是西方国家?中国?还是印度?众说纷纭,目前仍然没有定论,这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
   但是,我国的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籍书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眼镜是我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它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最原始的眼镜是起源于“放大镜”,即光学透镜中的凸透镜。它的制造、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密切相关。相传最初发现眼镜能使物像放大的光学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现的。当时,有人看到一滴树脂晶体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这松香晶体球,看到这只蚊子体型特别大,打开来发现,这是因为晶体球的放大作用造成的,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作用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谋求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这就是我国眼镜的雏形时期。
   据《世界之最》上介绍:“早在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镜来观察星星。眼镜是由中国传到外国的。”据孔子(公元前551—479)说:中国那时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矿物质做成的眼镜,用以遮阳或医治眼睛。
    经初步考证,有关透镜和眼镜的历史,我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2300年前),大思想家墨子(墨翟)(宋国人,公元前460—376年)所著的《墨经》中,在第15卷中记载了许多有关光和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的论述。公元前三四世纪时,我国古人就用透镜取火。徐广第编著的《眼科屈光学》一书中******页记载:晋朝张华著的《博物志》中有“削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的记载,可见我国在公元三世纪已经知道利用凸透镜的折光聚焦取火了。东汉初年张衡(公元79—139年)发现了月亮的盈亏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于透镜的。
(二)眼镜的使用
    最古老的眼镜是用水晶或透明矿物质制作的圆形单片,即现代的放大镜。传说唐代的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过这种眼镜。宋代人用水晶掩目来提高视力,名曰“叆叇”,到明代年间(十四世纪之后)开始称为“眼镜”,至今仍称为“眼镜”。
    十三世纪元代,我国已经能利用水晶的折射帮助解决视力不足的困难,但是那时配戴眼镜的人很少。明代宣德年间,开始有了“单照”,近似现在的放大镜,但当时仅有老花镜,而且限于宫廷院内流传,皇帝常常作为御品赐给老年的大臣,以矫正视力缺陷,由此可见眼镜已经进入人类生活之中。以后,为了便于使用,有的将镜片缝于帽子上的,有的装在铁圈里,也有的镶在皮带上的。十六世纪开始,才出现了架在鼻梁上的双片眼镜,在镜架两端系上线挂在耳朵上。以后,眼镜架的生产不断改进,逐渐由繁而简,由粗糙到精巧。镜圈有纸圈的、漆皮的、牛角的、玳瑁的、铜圈的等等,这些不同的镜圈延至清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镜腿,这样眼镜越发美观又方便,以至出现了以戴平光眼镜为赶时髦的潮头。清乾隆时,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中有“少年不尽风流态,叆叇斜窥红粉妆”之句,就是指当时江南一带人以戴眼镜为时髦,也有在结婚礼仪时,新娘戴上有色眼镜遮掩羞容的。
    说眼镜从中国传到外国的,也是有史可查的。传说在十三世纪末叶眼镜由中国传到了西方国家,而在西方国家眼镜的最早出现也正是十三世纪末叶。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他曾旅居中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廷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廷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西方最早制作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字的内容。
二、眼镜材料及镜型的演变
  我国眼镜的材料和镜形的演变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工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变化的。
(一)镜片材料的演变
    在我国称“叆叇”前后到十三世纪末期,均是采用天然晶石(水晶、茶晶),随着玻璃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玻璃成为了制镜材料。据史料记载,我国采用玻璃制作眼镜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当时水晶、茶晶眼镜在我国并未被玻璃所取代,两者同时并存。因此社会上流传着眼镜有真假之分,即是晶石与玻璃之别。水晶、茶晶眼镜一直流传至今仍有不少人戴用。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各种各样适合于制作眼镜片的光学材料不断涌现,例如树脂材料、PC材料等等。
  目前,眼镜片材料呈现玻璃、树脂、晶石和其它材料并存使用的局面。
(二)镜型的演变
  在我国最古老的眼镜只有一块镜片,不带边框,手持使用。后来
    为了使用方便,则把镜片用木质或者金属做成边框,固定在一个单柄边框上,镜仍是手持使用,好像现在的单柄放大镜。明清之际,中国姑苏(现在的苏州)的上方山一带用水晶制成的镜片就是装在单柄铜框上,叫单柄眼镜。苏州乃是我国水晶眼镜生产的盛地,流传古今,遍销全国,相传世界各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单柄眼镜使用不方便,开始出现把两个单柄镜通过针销或铆合连接在一起,当中绕轴可以上下分合,用绳带牵挂在头或帽子上,也可利用压力把它夹在鼻梁上使用。最古老的镜架有木质的、纸质的、角质的、皮革的和玳瑁甲的等等。后来相继发展到采用金属材料,如:铜、铁、金、银及现代的各种合金、镀金、包金、K金、不锈钢和塑胶材料等。
    早期的眼镜镜型均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的没有镜腿,即使有镜腿也不象现代眼镜的式样。例如:折叠式无镜腿眼镜,这种眼镜用丝线绳套在耳朵上;还有镜腿折叠式眼镜等等。
    早期的眼镜盒都是用纸糊的,经过涂漆也很讲究,可以挂在腰带上作装饰品,其式样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
    此外,还有为眼镜配套的镜套、镜袋,主要起保护眼镜和方便携带的作用。
    在旧中国,眼镜乃是为历代政治阶级服务的奢侈品,特别是晶石眼镜,价格昂贵,相传一副眼镜与一匹马的价格相当。所以,当时眼镜并非广大劳动人民的消费品,而是少数人的奢侈品,因而我国的眼镜业发展极为缓慢,致使生产落后,产品质量低,品种单调,数十年一贯制。
三、眼镜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眼镜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明清之际行业的形成和发展、清末民初眼镜行业的崛起、现代眼镜的发展。
(一)明清之际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1、简介
    在我国历史上(14—17世纪),随着个体手工业的发展,眼镜用料由天然晶石发展到使用玻璃后,眼镜的使用范围则开始向民间推广和扩大,制作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在苏州眼镜史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叫孙云球。他的主要贡献有:
(1)研究出架在鼻子上的眼镜,克服了单片的不便;
(2)创造了镜片研磨机械—牵陀车,即古典法研磨设备,并掌握了磨片技术;
(3)掌握了验光技术;
(4)编制了一套“随目对光”的原始验光的方法;
(5)研究并制造了一些光学仪器。
  可惜这样一位有作为的技术人才,33岁就因病英年早逝。所幸的是,他留下了一部叫“镜史”的科技著作,对推动后世眼镜制造技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特点
(1)出现了用于老视矫正的凸球镜;
(2)生产方式为手工作坊式;
(3)镜片材料在原来的天然晶石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玻璃材料;
(4)眼镜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出现了双片眼镜;
(5)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验光技术和磨片技术。
(二)清末民初眼镜行业的崛起
1、简介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配镜技术传入我国,为我国眼镜业的崛起开辟了新的道路。1911年,中国人自己开设了中国精益眼镜公司。由于精益眼镜公司的开业,使我国眼镜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验光配镜方面有了很大改进。
2、特点
(1)出现了多种型式的矫正镜片,如:凸透镜、凹透镜和柱镜;
(2)生产方式为机械化生产;
(3)镜片材料在原来的天然晶石、玻璃材料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塑料材料;
(4)眼镜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
(5)出现了隐形眼镜矫正屈光不正;
(6)验光技术更趋完善,出现了主客观相结合的验光方法。
(三)现代眼镜的发展
1、简介
多功能、高档次、新材料、高新技术的应用。
2、特点
(1)眼镜的结构形式多样化,人配戴更为舒适,注重体现以人为本;
(2)生产方式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相当高;
(3)镜片、镜架材料多种多样;
(4)使用范围非常广阔;
(5)在原来隐形眼镜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又出现了RGP、软性隐形眼镜;
(6)验光技术、磨片技术更加完善。

相关推荐

枣庄验光师培训学校角膜映光法授课

枣庄验光师培训学校角膜映光法授课

2021-03-31
验光师培训学校课程分析——物理光学光的本质

验光师培训学校课程分析——物理光学光的本质

2021-07-01

13210017380
官方公众号
13210017380
抖音号92426095